11月3日上午,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作为我国最权威的政府科技奖励,国家科学技术奖的颁发,每年都是科技界的盛事,备受瞩目。本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了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顾诵芬院士和清华大学王大中院士。
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64个项目、10名科技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46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4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58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57项:特等奖2项,一等奖18项,二等奖137项。有8名外籍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此次大会上,有四项纺织成果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技奖二等奖,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分别是“高曲率液面静电纺非织造材料宏量制备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和“有机无机原位杂化构筑高感性多功能纤维的关键技术”;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分别是“固相共混热致聚合物基麻纤维复合材料制备技术与应用”和“高性能无缝纬编智能装备创制及产业化”。此外,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参与的“工业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深度治理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国家科技奖中的纺织行业重大成果,彰显了行业科技创新活力和创新实力。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李陵申,科技发展部副主任张传雄、朱美芳、覃小红、刘雪强、胡旭东等获奖项目完成人共21人参加了奖励大会。
纺织行业获奖项目概况
1 项目名称:高曲率液面静电纺非织造材料宏量制备关键技术与产业
获奖类别:202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主要完成人:覃小红(东华大学)、王荣武(东华大学)、何建新(中原工学院)、刘玉军(北京钧毅微纳新材科技有限公司)、王浦国(苏州九一高科无纺设备有限公司)、费传军(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司)
项目针对微纳米纤维及高端制品产业化加工技术瓶颈,构建了高品质微纳米纤维静电纺成形控制理论,突破了宏量制备核心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纤维直径离散分布小于15%微纳米纤维及其制品的量产,为高附加值、功能性微纳米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提供解决方案。
项目实现了静电纺微纳米纤维的宏量制备和产业化生产,成果已实现推广应用,建成微纳米纤维非织造材料生产线10条,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满足了国家战略和重要民生领域的重大需求,推动了我国纺织技术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升级。
2 项目名称:有机无机原位杂化构筑高感性多功能纤维的关键技术
获奖类别:202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主要完成人:朱美芳(东华大学)、孙宾(东华大学)、周哲(东华大学)、相恒学(东华大学)、成艳华(东华大学)、杨卫忠(上海德福伦化纤有限公司)
项目创新性地提出了有机无机原位杂化构筑高感性多功能纤维的新思路,发明了聚酯聚合过程跨尺度微纳结构功能相的原位构筑及其均匀分散新方法,建立了双螺杆限域空间和多外场诱导下聚合物与功能无机颗粒复合体系相结构的调控机制,研发了功能纤维微细化、异截面、复合加工“多相纺丝成形”新技术,构筑了多功能纤维的全链条设计与一体化实施新策略。
项目建立了高感性多功能纤维全流程产业化技术体系,在多家合作单位成功实现产业化,建立了5大类功能纤维生产线,开发了高感性多功能聚酯、再生聚酯和聚酰胺6短纤维、长丝及复合纤维等5大系列30多类产品,在国内外知名品牌获得成功应用,并延伸应用至高端运输和国防军工等领域,取得了突出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 项目名称:固相共混热致聚合物基麻纤维复合材料制备技术与应用
获奖类别: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主要完成单位:长春博超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军需工程技术研究所、吉林大学、天津工业大学
主要完成人:刘雪强、李志刚、潘国立、窦艳丽、王春红、张长琦、杨涵、严自力、马继群、王瑞
项目针对麻纤维复合材料存在的界面性能差、复杂形状和结构承载部件成型难、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含量高等技术弊端,提出了共混热致制备聚合物基麻纤维复合材料的方法,研制出低成本、高性能的麻纤维复合材料,建立了产业化加工技术体系,实现了麻纤维复合材料绿色可循环生产应用。
项目已获授权发明专利10件、实用新型22件。项目解决了交通工具内饰环保和健康危害问题,满足了车船环保和轻量化需求,提高了麻纤维复合材料的制造水平,使中国成为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麻纤维复合材料生产国,对促进纺织和新材料行业的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4 项目名称:高性能无缝纬编智能装备创制及产业化
获奖类别: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主要完成单位:浙江理工大学、浙江恒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日发纺机技术有限公司、泉州佰源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胡旭东、彭来湖、吴震宇、向忠、袁嫣红、何旭平、汝欣、史伟民、胡军祥、傅开实
项目主要针对针织数字化车间智能生产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开发通用性针织智能控制系统平台,研发针织机械典型执行器件的智能驱动器,设计基于云服务的针织数字化车间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开发车间数据采集服务器软件和终端应用软件以及信息模型解析和编译器,编制针织设备智能控制系统行业标准,将数字化车间联网通信协议和智能控制技术标准化。
项目实现针织数字化车间针织设备智能化控制以及车间设备、产品、人员、订单的协同管理,减少了劳动力,提高了生产效率,已在常熟国盛、晋江智创、福建源达等著名纺织企业应用,提高了产品附加值。